青蛙自从前些年部分遍历帝都地铁之后,已经很久没做过遍历公交这种事情了。 这次来到魔都,有一上午时间没地方去,所以决定部分遍历魔都轮渡线路。 遍历的目标就是从外滩沿黄浦江向上,到南浦大桥结束。
这其中需要乘坐5条线路,经过8个渡口:
浦西 | 线路 | 浦东 |
---|---|---|
金陵东路渡口 | 东金线 | 东昌路渡口 |
复兴东路渡口 | 东复线 | 东昌路渡口 |
复兴东路渡口 | 杨复线 | 杨家渡渡口 |
董家渡渡口 | 塘董线 | 塘桥渡口 |
陆家浜渡口 | 南陆线 | 南码头渡口 |
金陵东路渡口
(这个渡口青蛙竟然忘了拍站牌,当时光想着赶紧冲进去赶上船, 站外什么也没拍,然而等了大概15分钟才发船。 于是只好拿前一天晚上拍的信号塔的夜景代替站外的招牌啦,这个渡口就在这个信号塔旁边。)
这条航线是外滩到东方明珠的最近路线,所以渡船上面几乎装满了人。 青蛙好不容易找到个靠窗的空地儿拍了几张照片。
前排C位黄金震旦,后排陆家嘴三件套:注射器、开瓶器、打蛋器。
金陵东路码头的栈房和栈桥。
水上警察和海事部门的执法船和码头。
浦江北岸,看起来都是金融巨头们的地盘。
连游船的广告商都是VISA和太平洋保险。
不知道是哪个船上的混蛋扔了个瓶子在江里,瞬间就漂出去很远,大概待会就直接出海了。
浦江北岸。
到达东昌路渡口,这条航线基本就是条直线,非常快。
东昌路渡口
东昌路渡口,往复兴东路和金陵东路方向是两个不同的进站口, 所以到达之后先刷卡出站,然后再刷卡进站。
从浦东看一眼对岸,魔都奇奇怪怪的楼房好多,右边那个好像把海葵顶脑袋上了。
除了金陵东路到东昌路这条线路上不允许自行车和摩托车上船,其他渡口都可以摆渡自行车和电动车,甚至连三蹦子都能开上去。
另一个角度的打蛋器和瓶起子。
浦江南岸。
杨家渡方向开来的渡船。
复兴东路渡口到达。
复兴东路渡口
从东昌路方向的出口出来,转个身再进入杨家渡方向的渡口。
到杨家渡的渡船都是双层渡轮,底层基本都是满满的电瓶车自行车, 行人非常自觉的几乎全部上二层了。
而且二层有个露天区域,虽然没空调,但是江上的风吹过来也非常凉爽。
再换个角度看打蛋器和瓶起子,东方明珠露出个尖尖。
沪航客97,这是刚才坐的东昌路轮渡。
渡口栈桥。
阳光指向的地方就是杨家渡,出发。
渡船一层,大爷把三轮油驴都骑上来了。
杨家渡渡口
杨家渡到达。
杨家渡渡口到达之后,青蛙需要步行1km多才能到达塘桥渡口。 好在杨家渡出来右转就是一条健身布道,可以在塑胶跑道上溜达溜达,或者在渡口找一辆共享单车。 步道中间有几个大草坪,不少家庭带着娃在草坪上玩耍。
路过一个大帆船,不过好像是个饭店。
在步道上就可以远远的看到南浦大桥了,待会渡船还从桥下开过。
路遇一个吊车抓斗,难道这里之前是运煤的码头?
健身步道,虽然盯着大太阳,依然有很多人溜达锻炼。
塘桥渡口
顶着太阳跋涉1km多之后,终于到达塘桥渡口了。
不知道是因为中午时间还是这边已经渐渐远离外滩中心区域, 等船的人明显少了。
世博客渡22,貌似这个船是为世博会准备的渡船。
从上游望向外滩方向,最显眼的依然是三件套。
南浦大桥,很高很霸气,修这么高大概也是为了过轮船考虑吧?
塘桥开船。
新友好,大概是个游船?
这个渡轮也是双层渡船,上二层呆着看风景去。
董家渡渡口
董家渡到达。
董家渡到陆家浜渡口之间也需要走路,而且是沿着黄浦江北岸的防洪堤。 青蛙在这段路上被晒爆了。后半段黄浦江边上的烂泥还有一股子臭味,体验很糟糕。
陆家浜渡口
陆家浜路渡口到达。
陆家浜这个渡口修的相当气派,大概因为正对着当年世博的场馆。
南浦大桥左边。
从陆家浜路再往外滩方向看,这里黄浦江有一个大弯,已经看不到三件套了。
从渡船窗里往上游看看,不少货船来来往往,似乎江边的建筑开始变得低矮稀疏了。
当年世博会期间这条船估计也是作为世博轮渡用的,船上还有涂掉的世博logo。
南浦大桥桥下。
桥下面是个月子中心,选这个地方环境不错。
南浦大桥右边。
桥中心位置,桥上还挂着航路的信号灯。
沪WJ0001,这船看起来很牛逼的样子,窗子都用帘子遮起来。
南码头渡口
南码头渡口到达。
到这里青蛙的部分遍历魔都轮渡的行程结束。 共计耗时2小时19分钟。 这个季节的魔都似乎是一个非常适合户外活动的季节, 除了在防洪堤上被晒成傻子,其他路段竟然非常适合走一走。 感觉自己好像爱上魔都了。
另外在闵行、松江,还有黄浦江下游,还分别有4-5条轮渡线, 如果有机会的话青蛙还有兴趣继续遍历一下。 不过目前并没有计划,大概需要自己准备一个陆地交通工具才行。
行程最后,青蛙骑车去找了一家小杨生煎。
结果大失所望,除去毫无意外的毁了一件衣服, 小杨生煎的味道完全对不起他的名气,甚至还不如清河五彩城地下的生煎摊。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下次来魔都可以着重考察下那些不太出名的小店。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